金門大橋的十年一刻 打開小金門全新生活方式

生活中心 / 綜合報導

2022年10月30日,一個舒適的陰天之下,大批金門鄉親聚集在海的一端,情緒像辦喜事般雀躍激動;是的,這是金門的喜事,冀望了三十年的大橋,終於遠遠地將金門島和烈嶼連接起來,這條跨越湛藍海面的大橋,在鄉親眼中、在海上,熠熠發光。

談及10月30日通車典禮當天的盛況,金門縣觀光處處長丁健剛分享,「我是不知道有人開車幾刷(指次數),但我的臉書被刷爆,大家都跑去金門大橋了!」眼看著大家都說不可能蓋好的大橋真的通車,鄉親們都很感動,當然要在不真實感之中親自開車跨海,寫下人生中難忘的一頁。
▲地方倡議了30年,金門大橋歷經十二年終於成功通車(圖/金門縣政府提供)

為什麼蓋一座跨海大橋被視為不可能?

蓋一座橋,有這麼難嗎?丁處長說,12年前拍板建造金門大橋後,考驗就一一浮現了。這是台灣第一座海上特殊公路橋樑工程,就意味著國內欠缺相關施工經驗及資源,難以向前人取經,加上海底花崗岩岩盤堅硬傾斜,天候、風浪、海象等不確定因素時時刻刻影響進度,施工人員經常得在惡劣氣候下在高空與海裡工作,因此團隊必須配備高規格安全巡邏船及警戒船進行海上戒護,以維護工安與品質。

期間還經歷了兩間營造公司解約等事情,過程艱辛又勞心。丁處長解釋「由於台灣沒有這樣子深海區工程的經驗,所以在機具跟工法上面就是一直調整,鑽頭都不知道挖壞多少個。有很多次的重新招標,有很多次的施工失敗,但是隨著東丕營造得標後,技術不斷嘗試跟改良,在縣府跟高公局全力的支持之下,終於很有節奏的一個一個完成目標。」

全台第一個開放公民票選的橋塔 每晚展現不同燈光

這座映著澄藍海面的優美橋梁,代表的不僅僅是海上的橋這麼簡單,更是台灣在海事工程上面的創舉跟進步。
▲金門大橋的設計為高粱穗心型,是由金門鄉親投票出來的。(圖/陳彥霖攝影)

而且橋樑本身非常漂亮,是台灣第一個開放公民投票的橋塔,「咱要行的橋,咱自己選」金門鄉親自豪地選出了高粱穗心型的脊背橋,獨特的造型融合了在地高粱文化,說是最有金門味也不為過。

每天18:00開始展現絢麗燈光,色彩還會隨節日有不同主題,大橋本身就是個景點,丁處長想推薦給外地遊客這個一定要到的地方,接下來也會規畫金門地區穿越路跑、跨年倒數等活動,全力推廣金門大橋IP給台灣旅客甚至全世界。

時間與空間雙重改變 小金門New Life!

在大橋尚未完成之前,烈嶼(小金門)與大金門之間只能靠著單程約20分鐘的船班往來,雖然讓離島中的離島享有悠靜生活,但若有颱風及海象不佳、緊急醫療需求、船隻歲修,都讓居民不便與無奈。但全長5.4公里的金門大橋,一舉將小金門與大金門之間縮短成開車5分鐘的距離。
▲金門縣觀光處長丁健剛分享通車典禮盛況。(圖/陳彥霖攝影)

丁處長說:「通車日那天,很多開車過去的人都驚覺小金門已經到了,空間跟時間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前去小金門,因為要坐船,我們都要另外做準備;但現在是土地跟土地之間的連結,時間縮得非常的短。再加上車子可以直直地從頭開到尾,空間感也完全不同,便利性就會增加非常多。」他還提到過去受限於末班船,很少有人會在小金門待到晚上10點、11點,結果通車後就看到很多年輕朋友去小金門待到深夜才回來,這是截然不同,現在開始才會有的一種全新生活方式。

 打開海上捷徑 通往美好未來

烈嶼生活圈的擴大,除了移動頻率和民生需求突破以往的限制,便利交通也能促進整體觀光發展,縮短大小金門差距。通車之後的效益仍在密切觀察,接下來會隨著平假日、旅遊淡旺季各角度分析,不過為觀光帶來的正面影響是必然的,丁處長補充:「大橋一開始就定位為三分交通、七分觀光,我覺得通不只是交通的通,更是通往美好未來,因為對於金門城市形象或知名度而言,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金門大橋與退潮後的建功嶼。(圖/陳彥霖攝影)

以往旅客到金門旅遊兩三天,光是在大金門就有許多景點清單,想到要另外花時間搭船去小金門,若不住一晚,還得趕最後船班回來就令人卻步。

如今金門大橋打開了海上捷徑,任何時候,都歡迎旅人自由來回小金門,享受慢活放鬆的氛圍。這座外島中的外島,究竟隱藏了什麼神祕面貌和傳奇美食,就等旅人親自來體驗。更重要的是,開車穿越大海,就像在沖繩自駕於跨海大橋一樣美麗暢快!(金門縣政府廣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