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的繁忙街區,有一個名叫東園市大樓的建築物,看似普通卻背後藏著一段艱辛的歷史。這個故事發生在今年八月的某個午後,當一位居民和一位街坊鄰居漫步於東園街,他們之間的對話揭示了這座大樓的悲情歷程。
C姐,一位居住在東園市大樓的居民,以其對時事、政策和社區發展的獨到見解而聞名。當她與街坊閒聊時,讓人驚訝的是,她提到了她住在一座「爛尾樓」。這個詞彙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心,於是我們隨著C姐的引領,來到了她的住處——東園市大樓。
東園市大樓建於1993年,是當時台北市都更計畫的先行指標。然而,由於法制尚未完備,再加上投資者的債務問題,這座大樓成為了知名的「爛尾樓」。爛尾樓通常指的是未獲得使用執照、無法接水電、甚至連原本的電梯也被拆除的建築物。居民們被迫每天爬樓梯,生活在一個只有樑柱和牆壁,勉強遮風避雨的空間,而這在法律上被稱為「空間」,無法被認定為正式的房屋。
三十年過去了,居民們自行接水電,艱苦地維持生計。然而,隨著年齡漸長,沒有電梯的大樓成為了沉重的負擔。居民們只能一戶一戶搬離,如今只剩下少數居民住在七樓以下的樓層。
C姐是其中一位居民,她堅持忍受這種困境已經三十年之久。她渴望有力量的人能伸出援手,卻一次次的感到無助。她知道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但她希望能夠表達居民們的心聲。然而,問題一直困擾著居民,政黨輪替,但問題似乎從未得到解決。
上週六,東園市大樓舉行了一場普渡儀式。儘管居民們生活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們依然懷著虔誠的心祈求神明的庇佑,並為所有眾生祈福。這個畫面深深感動著所有人。
關於這座年代久遠的「爛尾樓」,是否能夠有一個幸福的結局?坦白說,現階段沒有人能夠提供確切的答案,但我們仍然保持希望。這篇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