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樊德惠/台北報導
緬甸28日下午才發生規模7.7的地震,沒想到30日晚間8點左右,太平洋島國東加王國又發生一起至少規模7.0的強震,而日本3月31日更發布「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最新風險評估顯示,若該地震發生,可能近30萬人喪命,經濟損失更可能高達292兆日圓,約65兆元新台幣。
南海海槽位於日本靜岡縣至南九州海域,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界帶,歷史上約每100至150年發生一次至少8至9級的地震,最近一次為1946年南海道地震(8.0級),引發的海嘯最高浪高達到4至6米,高知縣附近的農地有15平方公里沉沒入海底,造成日本中部以西地區受災死亡人數1,330人,房屋完全損壞11,591間。
據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預測,未來30年內該區域發生大地震的機率為80%。若發生9級以上地震,預判潛在破壞力可能引發30公尺高的海嘯,約70%的死亡人數(21.5萬)由海嘯導致,重災區則集中在東海地區,至少235萬棟建築損毀、1,230萬人需要避難,災後可能出現3,690萬人斷水、2,950萬戶停電。
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以全球地震活動的一個背景來看,去年2024年一整年全球總共發生了100起規模6以上的地震,其中包括了10個規模7以上的地震,規模6以上的地震一個月大概有8次,但今年2025年年初到3月21日以前,在3月21日以前地震卻是出奇的少,全球總共只有13個規模6以上(含2個規模7以上)非常不尋常,直到3月21日至30日,10天之內全球發生10次規模6以上的地震,其中有2起是規模7以上的地震,分別為3月28日規模7.7以及3月30日的規模7,這其中包括了緬甸規模7.7和規模6.7的餘震,然後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紐西蘭南邊,規模6.7的這場地震是太平洋板塊的隱沒所造成;3月30號有一個規模7.0的地震,然後有一個規模6.2的餘震,還一度發了海嘯警報,直到第3報時才取消。另一個是阿留申群島,也是太平洋板塊隱沒,造成規模6.2的地震;然後在南美洲巴拿馬有一個規模6.5和6.2的地震,也是納斯卡板塊隱沒到南美洲板塊底下所造成。

郭鎧紋強調,比較特殊的是通常不太發生地震的大西洋中洋脊,也出現一個規模6.6的地震和規模6.1的地震,以大西洋中洋脊而言,平常並不太發生地震,但最近地震卻比較頻繁的出現,特別是在冰島那附近還有很多規模5的地震。以全球而言,從最近的3月21號起算到3月30號,發生規模6以上的地震,確實是比背景值大概多了3倍,因此要特別注意全球地震後續的發展,尤其是中洋脊地震變多,會不會可能是印度洋與大西洋正在擴張,因而影響到太平洋,所以地震也就變多。
有鑑於緬甸3月28日發生7.7級地震後,日本也進一步強化跨國災害連動機制,以防範連鎖反應。但儘管如此,日本專家仍指出,日本目前面臨老化社會和救援能力不足與超大城市群疏散難度高等挑戰,加上部分防災設施更新落後,也加重地震風險的成長,令人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