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醫療跨界對話!黃韶琴、徐淑婷共同探索「心腦合一」的療癒之路

記者張辰卿/報導

在藝術與醫療這兩個看似平行的領域之間,一場關於療癒的深度對話正在悄然展開。台灣「心腦合一」藝術家黃韶琴,精神科醫師徐淑婷,日前接受《The Icons》專訪,共同探討藝術與精神醫療如何交織出一條支持復原與生命重建的嶄新路徑,展開一場關於「療癒」的深度對話。

根據國際媒體《The Icons》艾肯氏名人誌以及法國多家媒體報導,藝術家黃韶琴以自身罹患思覺失調症、歷時十年復原的生命經驗為基礎,提出「心腦合一」的創作理念,融合藝術、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用畫筆修復自我與世界的連結。她分享,藝術對她而言,不只是創作,更是陪伴自己走過病痛幽谷的重要力量。

走過疾病的幽谷,黃韶琴沒有離開畫布。她用最原始的線條重啟與情緒、記憶、身體的連結,讓畫筆再次成為生命的延伸。(圖/黃韶琴提供)

徐淑婷醫師長年投入公共精神醫療,堅信醫療不應只是技術性介入,而是以「看見」與「理解」為出發點的陪伴。她指出,藝術之所以具備療癒力,正因其能跳過語言與邏輯的門檻,直接觸動人的內在情感,幫助患者在破碎中重新找回自我。

兩位跨界對談者在訪談中強調,真正的療癒,不在於消除疾病或抹去傷痕,而是承認人在脆弱時仍擁有完整與尊嚴。黃韶琴的復原歷程,也成為台灣推動醫學藝術(Medical Art)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 3 良好健康與福祉、SDG 4 優質教育)的重要行動力,她期望未來能讓更多人透過創作,找回生命中那份曾經遺失的熱愛與希望。

黃韶琴以畫筆描繪身心錯位與重構的歷程,將情緒、神經與感知轉化為一場視覺對話,呈現「心腦合一」的療癒力量。(圖/黃韶琴提供)

這場跨界合作,不只是藝術與醫療的對話,更是一次深刻的人性探索,呼籲社會重新思考「健康」與「復原」的意義。未來,黃韶琴與徐淑婷將持續推動更多以藝術為媒介的療癒行動,讓藝術成為每個人都能觸及的力量,照亮生命的每一個轉折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